周氏将跑上前的小娃抱住。
伸手刮了刮他的鼻尖, 轻笑道“好,娘给你做。”
牛牛特别的高兴,黏糊在娘亲的怀里不愿意下来。
不过也只是黏糊了一会儿。
没过多久小家伙就支撑不住睡了过去。
宋秋学将孩子放在小床上, 安顿好他之后, 才对着周氏道“这几点忙得不轻,你也早点休息。”
周氏点着头。
宋秋学便回到书房。
虽然有着过目不忘,但就在最关键时刻, 还是得多花些时间好好温书, 连着几次赴考, 他是真觉得这个时代的人有多聪慧。
之前的两场考试也就罢了,最后的会试他并不是头筹,靠着金手指都赢不了, 可想而知那些人有多厉害。
为了能让之后的殿试有信心, 他需要将时间都花费在书本上。
既然决定要走这条路,那自然得以最高的名次出道。
周氏见夫君去了书房, 梳洗之后也没立马回房休息。
而是站在院子里,望着星空在发着呆。
夫君站得越来越高, 她在高兴的同时还觉得有些慌乱, 再过不久,夫君便是进士,便是朝堂之上的官员,而她呢还是一个连大字都认不得农家女。
连家里会认字的仆人都比不上。
尤其是今日, 看着和她说话的那些夫人们, 哪怕个个都是笑着恭维她,可她还是觉得对方人的笑意中带着嘲笑得意思。
甚至那种打量,让她觉得十分不是滋味。
而且也不知道是她误会还是听错,那些夫人话里有话, 似乎是让她不要独占着夫君一人,就该多纳些人进门,好让夫君开枝散叶。
这种事,周氏听到并不难过。
她也早就做好了心里准备,只要不是被休,或者是娶个平妻进门,她都无所谓。
却不想,这么几年,夫君都没提起过这种事。
可就是没提。
她心里反而更慌。
身为夫君唯一一个房内的人,却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都不通的女子,模样更是拿不出来,哪怕现在的日子好过了,但早些年到底是劳累过,现在皮肤看着暗黄,手掌还特别的粗糙。
连那些夫人身边的丫鬟都比不过。
这样的她。
不用别人嘲笑,就连她自己都没信心待在夫君的身边。
周氏叹气。
来京城之前,娘家的人就叮嘱着一定要好好照顾夫君,尽量将他的人抓住,这样以后的日子会好过很多。
可是,她哪里有法子抓住呀
都说红袖添香,她连研墨都不会。
夫君虽然不在像以前对她厌恶,但整个人都像是钻进了书本之中,对其他人或者事都很淡然。
家里不是没私下讨论过。
说是夫君的性子有些改变,不过细想想又好像没变。
夫君从七八岁就被送到书塾读书,很少会回家住,当初被送去的时候父子对他大肆夸奖,每每休沐回来,也都是说着学业很好,只是遗憾着因为三次生病为考中秀才。
第四次运气好,无病无灾果然高中。
在之后,就一直待在家中温书。
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书本上。
和家里人很少说话聊天。
之所以说他变。
只是因为觉得夫君更顾家了。
以前因为上书塾,一年都没少回来几次,回来后确实会好言好语说些话,但也仅仅只是说说。
可自从夫君高中秀才,家里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以前像是说得多做得好。
现在反而是说得少做得多。
不管是哪种变化,对家里来讲都是好事吧。
都只当是夫君为了赴考在做准备。
这般想想好像也没什么。
而且埋头为了殿试,也没其他功夫去想其他事,所以尽管无数人想着要把人送进他们府中,夫君都没答应下来,而是找着各种理由拒绝着。
没错。
所有人都以为,宋秋学暂时没答应让人进府。
一来是因为他要醉心于书本之中,这个想想确实也能理解,都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,确实不能因为其他的事耽误了。
再有一点,有些人以为宋秋学不愿意房里多人,是因为他特别的看中自己的独子。
不想有其他房进门,以免威胁到长子的地位。
毕竟,就宋秋学现在的夫人,如果真有一个娘家家室大的姑娘,一进门不就轻轻松松压下正房到时候再生个儿子出来,还有独子好的份
遇到好的二房,或许还会留下独子一条命,可要是来个很毒的二房,说不准连人都没了。
当然啦。
这些都是猜想而已。
外人只会觉得,宋秋学不娶二房肯定是有原因。
不然一个男人,怎么可能不爱色
那些娇滴滴的姑娘,哪个不比他房里的原配来得漂亮
现在不娶,肯定是有原因。
能猜出来的原因,也就这两样了。
众人都等着。
等宋秋学殿试完,或者等他家独子多长几岁,他肯定会纳姑娘进门。
难得这么有出息的农家子弟,不少人都打着注意,想着要将自己的女儿或者家中其他女眷送进去。
结果。
这一等。
等到了宋秋学成了状元郎。
等到了他家独子十一二岁,进了高门学院。
还是没等到他纳妾进门。
而这些年。
宋秋学已经成为朝中重臣,宋家在京城以成大家,不是任何人都敢给脸色的。
就连他房内的那个农家夫人,都得笑脸盈盈相对,哪怕心里再瞧不上,那也得好声好气不带一点阴阳怪气。
说白了,心底下怎么说都行,明面上那得不动声色的讨好着。
这一年。
宋大柱带着老大、老三一同回了南城。
算是来认祖归宗,当年的事并不是很难查,购商勾结,点子硬点就能查出当年之事是谁主使,稍稍一拷问就知道是谁下的手。
在宋秋学进朝为官之后,就将这件事调查清楚。
而南城宋家出了一个傻子,自己闹到主家去,不用他们耗费丝毫力气,就能自然他们去了哪里。
哪怕最后匆忙的逃离京城,宋秋学一直安排着人跟随,就在对方以为能逃离放心时,却不知道他们的踪迹一直在京城某人的掌控之中。
南城宋家的事其实很好处理。
早在三年之前,这家人就已经全数驱逐到边城。
宋大柱之所以会这么迟回到南城,只是因为在先前,宋秋学的处境有些困难。
在朝为官,不管是站在哪一方,都会面对对手。
有明面上针对,自然也有私底下动手。
宋秋学花了几年的时间,才将这些人处理干净,其中艰险不说,要不是为了以防万一,他也不会让家里人一直留在京城。
好在。
一切都过去了。
宋大柱看着面前的老房子,房子有些破烂,却能看出以前必定是精心装饰过,光是屋檐雕刻出的样式都是极为复杂精致。
只可惜啊,空着这么多年,没人精心养护,都已经烂得不成样了。
“可惜啊。”宋大柱满眼都带着惋惜。
宋三左右望望,一脸惊叹的道“爹,以前祖父就是这家的大少爷”
光是看大门,就能看出这家绝对不是小家小户,以前只听爹提起过,但是真没想到会是这般家境。
要不是那家,他岂不是生来就是少爷命
不像是现在,要不是有二哥,他们此时还在田地里赶着粗活累活呢。
不过想想,好像也不是。
要不是爹遇到了娘,又哪里能将他生出来
宋大柱点着头“没错,你祖父那可是这家的大少爷,可惜他当年年纪不大,入世没经历过太多,没能斗得过阴险狡诈的歹人,最后只能带着家人逃离。”
“爹,咱们先进去看看吧。”宋大开口,搀扶着老爷子进门。
刚刚进去,门外就来了一群人,好奇着进门的人到底是谁。
“这不是宋德家的祖宅吗刚刚进去的又是谁,怎么都不认识”
“说起来,宋德一家已经好几年没消息了吧当年他们一家人举家迁到京城,别提让人有多羡慕呢”
“羡慕什么”一个老婆子开口“难不成你们不知道吗宋德一家已经被发配到边关了。”
“发配到边关他们难不成犯了什么事”
“不至于吧,也没听说他们犯了什么大事,是不是去了京城招惹上什么人了”
婆子带着些神神秘秘,她小声的道“可不是惹上了么,不过他们可不是在京城就惹上了事,而是早些年宋家老爷子犯得事,你们年纪不大或许不知道,但是”
老婆子缓缓说着,将当年宋家的事一一都说了出来。
正如她所言,这些陈年往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,但是稍稍上了年纪的人倒是清楚。
“对对,这事我有印象,听说那家人是连夜逃了出去。”
“我也听说过,但不是说他们是犯事才逃吗”
“哪里是犯事。”老婆子翻了个白眼,她道“我娘家侄女的婆家就在衙门做事,听闻当时是宋德他爹和衙门勾结,才害了宋家嫡系,后来宋家嫡系逃亡到别的地方,一开始日子过得特别苦,好在他们家有个会读书的人,听闻这会儿在京城当了高官,这才将以前的旧事翻出来找个公道。”
短短几句聊天的话语。
就将这件事给解释清楚。
让人对宋家更加好奇了。
尤其是那位会读书的人,要不是有这位在,如何能做到翻身打脸的事
想想就觉得舒畅。
也正是因为这件事,南城的人对宋家更好奇了。
可惜的是。
宋家嫡系的人并未在南城久带。
将祖宅修缮好后,宋家在宅子里安排了两个守房的两口子便离开了南城。
这一走,等再来就是十年之后。